背景
在互联网软件领域,对于DDD的认知,充斥着广泛且深刻的误解,比如:
DDD概念很复杂且抽象
DDD只适合复杂的大型系统
DDD没有用
为了搞清楚这些误解的本质和根源,今天,我们来聊聊DDD和非DDD的理念的最本质的区别,以及这种区别映射到现实,又是怎样呈现出来和发生作用和影响到。
为了方便表述,这里我们使用CRUD来代表非DDD的范式。
先对齐一下概念
为了大家能够建立统一的视角来探讨,需要先对齐一下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DDD与网络上其他人所说的DDD是有差异的:
我们去掉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子域、限界上下文、战略设计、战术设计)
我们所说的DDD,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
我们为这个价值取向,定义了一套易于理解且可操作的原则
这里我们所说的DDD核心概念仅包括:
聚合即领域
领域事件
命令
查询
基于我们所认可的DDD价值观,推演出来的核心原则:
聚合之间不相互引用,即没有“耦合”
当聚合之间需要相互作用时,使用“领域事件”来达成目的
出发点
要说DDD,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要DDD,我们的观点是,DDD可以帮助我们掌控复杂度,从而掌控软件系统的迭代成本。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掌控复杂度,要判断我们是否达成了这个目标,就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的方案带来的复杂度。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那么究极问题就是“什么是复杂?什么是简单?”。在我们打造一个软件系统时,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可以抽象为两个:
系统内的元素
元素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作用)
这两个要素,组成了软件系统,当然,也是软件系统复杂度的组成部分。那么当我们在面临软件需求给出解决方案时,就可以有两种倾向:
用元素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用更多的元素来解决问题,避免建立元素之间的关系
那么DDD和CRUD的核心差异也就是在这里,取舍之间,决定了我们走完全不同的路线:
可能上面的描述不太具体,这里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更容易理解。
设计RBAC权限系统,有用户、角色、权限点这些要素,那么,会有一个需求叫“查看用户拥有的角色”:
CRUD,会设计一个关系表,表述用户和角色之间的关联关系,这个关系表本质上是“关系”,它处于用户和角色之间。
DDD,会为用户设计一个子实体,表示用户拥有哪些角色,会包含角色的标识和名称等必要的信息,这个子实体看起来很像“关系”,但它处于用户内部,它的存在,增加了实体的数量。
道
很神奇的巧合,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猛然间发现,前面我们所述的“核心区别”,就是DDD和CRUD的“道”之不同,因为“道”的不同,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做出的决策是不同的,最终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在软件系统内生出的万物也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景象:
CRUD,因为使用关系,而获得万物互联的状态
DDD,因使用数量,而获得各自成块的状态
另外一面
我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如果切换成技术术语,来描述前面所述的核心区别,应该是:
CRUD倾向于用元素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DDD倾向于“冗余数据”来避免元素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到这里你一定会意识到,在实际的项目中,我们最经典的决策点就是:关联还是冗余?那么这个核心区别就可以等价为:关联代价大,还是冗余代价大?我相信大部分情况下会是这样的情形:
CRUD认为冗余代价大
DDD认为关联代价大
为什么会有分歧
如果您有通读过我之前的文章,那么一定会对我的一个观点有印象:
工具会影响认知
认知会影响工具的选择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发现CRUD和DDD在技术实现层面最核心的差异就是“事件”,而这个“事件”的技术实现,核心意义就是解决聚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作,基本上决定了“冗余”的代价大小,从而影响开发者在决策时候的判断。
也就是说,开发框架对“事件”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冗余”代价的大小,从而影响了开发者的“道”,最终影响了所有的关键决策,从而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人的偏见是一座大山
那么,我们回到现实,很抱歉,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框架,并不关心“事件”这件事,开发者自身也很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迭代认知,撬动工具改变。工具和认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相互制约,虽然我也看到不少DDD实践者在努力推动工具和认知的发展,至少目前看来,在“你发任你发,我用Java 8”的当下,距离成为主流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诗和远方
DDD在软件工程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复杂度控制能力表现,这种能力会直接体现在软件团队的交付效率上,而这正是软件团队的核心能力之一,改良和简化后的DDD将具备良好的普世性和竞争力,因此长期来看,DDD将有机会成为软件工程的标配。
至于现在,我觉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