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 正文

初识Spring Boot框架(springboot框架原理及流程)

ccwgpt 2024-10-16 08:10 26 浏览 0 评论

前面的铺垫文章已经写了几篇了,主要是介绍了Spring和SpringMVC框架,小伙伴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概也发现了这两个框架需要我们手动配置的地方非常多,不过做JavaEE开发的小伙伴们肯定也听说过“约定大于配置”这样一句话,就是说系统,类库,框架应该假定合理的默认值,而非要求提供不必要的配置,可是使用Spring或者SpringMVC的话依然有许多这样的东西需要我们进行配置,这样不仅徒增工作量而且在跨平台部署时容易出问题。OK,由于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Spring Boot应运而生,使用Spring Boot可以让我们快速创建一个基于Spring的项目,而让这个Spring项目跑起来我们只需要很少的配置就可以了。Spring Boot主要有如下核心功能:

1.独立运行的Spring项目

Spring Boot可以以jar包的形式来运行,运行一个Spring Boot项目我们只需要通过java -jar xx.jar类运行。非常方便。

2.内嵌Servlet容器

Spring Boot可以内嵌Tomcat,这样我们无需以war包的形式部署项目。

3.提供starter简化Maven配置

使用Spring或者SpringMVC我们需要添加大量的依赖,而这些依赖很多都是固定的,这里Spring Boot 通过starter能够帮助我们简化Maven配置。

4.自动配置Spring 5.准生产的应用监控 6.无代码生成和xml配置

OK,关于SpringBoot更详细的优缺点小伙伴们也可以自行搜索,我这里不再罗列,我们还是来看看代码。

项目创建

初次接触,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创建一个Spring Boot项目,这里以IntelliJ IDEA为例,其他的IDE工具小伙伴们自行搜索创建方式:

首先创建一个项目,创建时选择Spring Initializr,然后Next,如下图:

填写项目信息,如下图:

填写项目使用到的技术,上面的Spring Boot版本建议选择最新的稳定版,下面勾选上Web就可以了,如下图:

最后一步,填写工程名字点击finish:

OK,第一次创建时系统会去下载需要的依赖等,耗时稍长,以后每次都会很快创建好。

OK,项目创建成功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东西要怎么样去运行。首先我们看到在项目创建成功之后,在项目的根目录下会有一个artifactId+Application命名规则的入口类,如下图:

就是这个Test19SpringBoot2Application类,这是我们整个项目的入口类,这个类有一个@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这是整个Spring Boot的核心注解,它的目的就是开启Spring Boot的自动配置。OK,那么我在这个类上再添加一个@RestController注解,使之变为一个Controller,然后里边提供一个地址转换方法,如下:

然后点击项目启动按钮运行,在IntelliJ中就是这个按钮:

启动成功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访问了,如下:

OK,至此,我们一个简单的Spring Boot工程已经创建出来了,并且成功的从浏览器中访问到了,但是为什么它最终会跑起来呢?想必小伙伴们还有许多疑问,我们来分析下。


入口类和@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

上文说过,我们新建一个Project系统都会帮我们创建一个名为artifactId+Application的入口类,这个类中有一个main方法,这个main方法就是一个标准的Java应用程序的入口方法。而这里的@SpringBootApplication则是一个组合注解,我们可以看看它的源码:

我们可以看到它组合了@SpringBootConfiguration、@EnableAutoConfiguration以及@ComponentScan,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使用@SpringBootApplication,则可以组合使用这三个注解。这三个注解中,@SpringBootConfiguration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几篇博客提到的@Configuration注解,表明这个类是一个配置类,@EnableAutoConfiguration则表示让Spring Boot根据类路径中的jar包依赖为当前项目进行自动配置,最后一个@ComponentScan的作用我也不赘述了,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使用了@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的话,系统会去入口类的同级包以及下级包中去扫描实体类,因此我们建议入口类的位置在groupId+arctifactID组合的包名下。

关闭特定的自动配置

在上面一小节中我们看到@ComponentScan注解是有一个过滤器的,如果我们只想要@SpringBootApplication去扫描特定的类而不是全部类,那么就可以关闭自动配置,如下:

@SpringBootApplication(exclude = DataSourceAutoConfiguration.class)

定制Banner

修改Banner

我们在启动Spring Boot项目的时候,在控制台会默认输出一个启动图案,如下:

当然,这个图案如果你需要的话是可以自己修改的,修改方式很简单:

1.在src/main/resources下新建一个banner.txt文档 2.通过http://patorjk.com/software/taag网站生成需要的字符,将字符拷贝到步骤1所创建的txt文档中,比如我这里为Hello Sang!生成字符,如下:


点击左下角的选择和拷贝按钮,将这个字符拷贝到txt文档中,然后再启动项目,这个时候控制台输出的文本就会自动改变,如下:

关闭Banner

可以修改当然也可以关闭,关闭Banner需要我们稍微修改一下main方法中的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Builder builder = new SpringApplicationBuilder(Test19SpringBoot2Application.class);
 //修改Banner的模式为OFF
 builder.bannerMode(Banner.Mode.OFF).run(args);
 }

OK,如此修改之后当我们再次启动Project的时候就看不到Banner了。

Spring Boot的配置文件

Spring Boot使用一个全局的配置文件application.properties或者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放在src/main/resources目录下。properties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配置文件,Spring Boot不仅支持properties这种类型的配置文件,也支持yaml语言的配置文件,我这里以properties类型的配置文件为例来看几个案例。

1.修改Tomcat默认端口和默认访问路径

Tomcat默认端口是8080,我将之改为8081,默认访问路径是http://localhost:8080,我将之改为http://localhost:8081/helloboot,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需求要怎么样通过简单的配置来实现。

很简单,在application.properties文件中添加如下代码:

server.context-path=/helloboot
server.port=8081


然后再启动Project,在浏览器中就得这样来访问了:


常规属性配置

在前面的博客( Spring常用配置 )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在使用Spring容器框架下注入properties文件里的值。如果我们使用了Spring Boot,这项工作将会变得更加简单,我们只需要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定义属性,然后在代码中直接使用@Value注入即可。

如下:

book.author=罗贯中
book.name=三国演义
book.pinyin=sanguoyanyi


我这里专门设置了中文,因为中文不做特殊处理会乱码,处理方式为继续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添加如下代码:

server.tomcat.uri-encoding=UTF-8
spring.http.encoding.charset=UTF-8
spring.http.encoding.enabled=true
spring.http.encoding.force=true
spring.messages.encoding=UTF-8


然后 在IntelliJ IDEA中依次点击File -> Settings -> Editor -> File Encodings

将Properties Files (*.properties)下的Default encoding for properties files设置为UTF-8,将Transparent native-to-ascii conversion前的勾选上。

参考:

  • Springboot 之 解决IDEA读取properties配置文件的中文乱码问题 -http://www.zslin.com/web/article/detail/47
  • Springboot 之 解决IDEA读取properties配置文件的中文乱码问题 -http://blog.csdn.net/nimeijian/article/details/53464908

然后在变量中通过@Value直接注入就行了,如下:

 @Value(value = "${book.author}")
 private String bookAuthor;
 @Value("${book.name}")
 private String bookName;
 @Value("${book.pinyin}")
 private String bookPinYin;


修改index方法,使之返回这些值:

@RequestMapping(value = "/",produces = "text/plain;charset=UTF-8")
 String index(){
 return "Hello Spring Boot! The BookName is "+bookName+";and Book Author is "+bookAuthor+";and Book PinYin is "+bookPinYin;
 }


然后在浏览器中访问,结果如下:


很简单吧。

类型安全的配置

刚刚说的这种方式我们在实际项目中使用的时候工作量略大,因为每个项目要注入的变量的值太多了,这种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基于类型安全的配置方式,就是将properties属性和一个Bean关联在一起,这样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我么来看看这种方式怎么实现。

1.在src/main/resources文件夹下创建文件book.properties

文件内容如下:

book.name=红楼梦
book.author=曹雪芹
book.price=28


2.创建Book Bean,并注入properties文件中的值

代码如下:

prefix是指前缀,location指定要注入文件的位置。

3.添加路径映射

在Controller中添加如下代码注入Bean:

@Autowired
 private BookBean bookBean;


添加路径映射:

@RequestMapping("/book")
 public String book() {
 return "Hello Spring Boot! The BookName is "+bookBean.getName()+";and Book Author is "+bookBean.getAuthor()+";and Book price is "+bookBean.getPrice();
 }


运行效果如下:


日志配置

默认情况下Spring Boot使用Logback作为日志框架,也就是我们前面几篇博客中用到的打印日志方式,当然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手动配置日志级别以及日志输出位置,相比于我们在Spring容器中写的日志输出代码,这里的配置简直就是小儿科了,只需要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添加如下代码:

logging.file=/home/sang/workspace/log.log
logging.level.org.springframework.web=debug


上面表示配置日志输出位置,下面配置日志级别。

Profile配置问题

在Spring框架下使用Profile,初级小伙伴们可能还是稍微有点麻烦,在Spring Boot 中系统提供了更为简洁的方式。全局Profile配置我们使用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来定义,然后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通过spring.profiles.active来指定使用哪个Profile。OK,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

1.在src/main/resources文件夹下定义不同环境下的Profile配置文件,文件名分别为application-prod.properties和application-dev.properties,这两个前者表示生产环境下的配置,后者表示开发环境下的配置,如下:



application-prod.properties:

server.port=8081


application-dev.properties:

server.port=8080


然后在application.properties中进行简单配置,如下:

spring.profiles.active=dev


这个表示使用开发环境下的配置。然后运行项目,我们得通过8080端口才可以访问:

如果想换为生产环境,只需要把spring.profiles.active=dev改为spring.profiles.active=prod即可,当然访问端口这是也变为8081了,如下:

原文地址:https://dwz.cn/769TkRy4

作者:江南一点雨

相关推荐

用Steam启动Epic游戏会更快吗?(epic怎么用steam启动)

Epic商店很香,但也有不少抱怨,其中一条是启动游戏太慢。那么,如果让Steam启动Epic游戏,会不会速度更快?众所周知,Steam可以启动非Steam游戏,方法是在客户端左下方点击“添加游戏”,然...

Docker看这一篇入门就够了(dockerl)

安装DockerLinux:$curl-fsSLhttps://get.docker.com-oget-docker.sh$sudoshget-docker.sh注意:如果安装了旧版...

AYUI 炫丽PC开发UI框架2016年6月15日对外免费开发使用 [1]

2016年6月15日,我AY对外发布AYUI(WPF4.0开发)的UI框架,开发时候,你可以无任何影响的去开发PC电脑上的软件exe程序。AYUI兼容XP操作系统,在Win7/8/8.1/10上都顺利...

别再说C#/C++套壳方案多了!Tauri这“借壳生蛋”你可能没看懂!

浏览器套壳方案,C#和C++有更多,你说的没错,从数量和历史积淀来看,C#和C++确实有不少方式来套壳浏览器,让Web内容在桌面应用里跑起来。但咱们得把这套壳二字掰扯清楚,因为这里面学问可大了!不同的...

OneCode 核心概念解析——Page(页面)

在接触到OneCode最先接触到的就是,Page页面,在低代码引擎中,页面(Page)设计的灵活性是平衡“快速开发”与“复杂需求适配”的关键。以下从架构设计、组件系统、配置能力等维度,解析确...

React是最后的前端框架吗,为什么这么说的?

油管上有一位叫Theo的博主说,React是终极前端框架,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其逻辑:这个标题看起来像假的,对吧?React之后明明有无数新框架诞生,凭什么说它是最后一个?我说的“最后一个”不...

面试辅导(二):2025前端面试密码:用3个底层逻辑征服技术官

面试官放下简历,手指在桌上敲了三下:"你上次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在回头看有什么不足?"眼前的候选人瞬间僵住——这是上周真实发生在蚂蚁金服终面的场景。2025年的前端战场早已不是框架熟练...

前端新星崛起!Astro框架能否终结React的霸主地位?

引言:当"背着背包的全能选手"遇上"轻装上阵的短跑冠军"如果你是一名前端开发者,2024年的框架之争绝对让你眼花缭乱——一边是React这位"背着全家桶的全能选...

基于函数计算的 BFF 架构(基于函数计算的 bff 架构是什么)

什么是BFFBFF全称是BackendsForFrontends(服务于前端的后端),起源于2015年SamNewman一篇博客文章《Pattern:BackendsFor...

谷歌 Prompt Engineering 白皮书:2025年 AI 提示词工程的 10 个技巧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更高效地与大语言模型(LLM)沟通,以获取更准确、更有价值的输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谷歌最新发布的《PromptEngineering》白皮书,为这一问题提供了...

光的艺术:灯具创意设计(灯光艺术作品展示)

本文转自|艺术与设计微信号|artdesign_org_cn“光”是文明的起源,是思维的开端,同样也是人类睁眼的开始。每个人在出生一刻,便接受了光的照耀和洗礼。远古时候,人们将光奉为神明,用火来...

MoE模型已成新风口,AI基础设施竞速升级

机器之心报道编辑:Panda因为基准测试成绩与实际表现相差较大,近期开源的Llama4系列模型正陷入争议的漩涡之中,但有一点却毫无疑问:MoE(混合专家)定然是未来AI大模型的主流范式之一。...

Meta Spatial SDK重大改进:重塑Horizon OS应用开发格局

由文心大模型生成的文章摘要Meta持续深耕SpatialSDK技术生态,提供开自去年9月正式推出以来,Meta持续深耕其SpatialSDK技术生态,通过一系列重大迭代与功能增强,不断革新H...

"上云"到底是个啥?用"租房"给你讲明白IaaS/PaaS/SaaS的区别

半夜三点被机房报警电话惊醒,顶着黑眼圈排查服务器故障——这是十年前互联网公司运维的日常。而现在,程序员小王正敷着面膜刷剧,因为公司的系统全"搬"到了云上。"部署到云上"...

php宝塔搭建部署thinkphp机械设备响应式企业网站php源码

大家好啊,欢迎来到web测评。本期给大家带来一套php开发的机械设备响应式企业网站php源码,上次是谁要的系统项目啊,帮你找到了,还说不会搭建,让我帮忙录制一期教程,趁着今天有空,简单的录制测试了一下...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